创业故事
张英(1637~1708)与张廷玉(1672~1755)号称父子双宰相,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重臣,曾任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六尺巷[db:cate]
六尺巷的故事

  张英(1637~1708)与张廷玉(1672~1755)号称父子双宰相,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重臣,曾任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六尺巷,在“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这里有一条长约180米、宽约2米、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人们称之为六尺巷。六尺巷南边是宰相府,北边为吴家吴氏宅。巷道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有关它的来历,可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

  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叶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

  日落,星移,月转,风起,走在六尺巷,婆娑光影记忆着谦让。小小巷子,总有世俗人理的故事,这条传奇与亲和力具备的小巷所具备的魅力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周礼》记载,“五家为邻,四邻为里。”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关于巷子的记忆。每一个住在巷子里的人,都有鲜活的童年回忆。

  那时候,没有冰冷的大楼相隔,没有邻里间的冷漠。邻居家的饭香味,邻居家的小朋友,邻居家的小庭院……在日头里温暖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巷卖櫻桃,雨余红更娇”。充满灵性的小巷,言有尽而意无穷。

  #拓展知识#

  六尺巷教育意义: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礼让,和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做的更好。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

http://m.rnahk.com/chuangyeziliao/47509.html

推荐访问:
下一篇: 感恩的故事
相关阅读创业故事 
热点推荐